钱塘江畔是谁家,
江上女儿全胜花。
吴王在时不得出,
今日公然来浣纱。
这首题名为《浣纱女》的诗,作者既不是擅写柔情万种的佳人,也不是擅写春花秋月的才子,而是以写边塞诗著称于中国诗坛的唐代诗人王昌龄。
人真是复杂的综合体。
王昌龄(698年—757年),字少伯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开元十五年(727年)中进士,先任汜水(今河南荥阳县境)尉,后任江宁丞,他在江宁丞上前后有八年,后世称他为王江宁。安史之乱后王昌龄还乡,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,有《王昌龄集》传世。
王昌龄擅长七绝,他以边塞诗出名。大约开元十二年(724年),王昌龄赴河陇,出玉门,远走边塞。塞外风光、戍边将士的生活,所见所闻触发思绪,写了一些边塞诗。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,格调昂扬,我们就来读几首——
《从军行》
青海长云暗雪山,
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
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此诗写景写物,画面感很强;对边塞战事描述生动,展示了将士们卫国壮志的激情。
《出塞》
秦时明月汉时关,
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
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面对雄关,说直捣龙城的卫青和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,都是在回望历史;诗人由此感慨,只要边防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带兵坚守,是完全可能“不教胡马度阴山”。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,大唐国势强盛,诗人怀古喻今,应当是比力乐不雅观而豪迈。
与气势雄浑,格调昂扬的边塞诗相对,王昌龄的《浣纱女》可以说是柔情似水。
《浣纱女》的大意为: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?江边的姑娘们都像花一样斑斓。如果是在春秋时期,她们惧怕好色的吴王,不敢出门,哪里会像现在这样无忧无虑地到江边洗纱。
这首诗延续了王昌龄的写作方式,在写景写人中交织着怀古。也有人疑惑,王昌龄到过钱塘江吗?会不会兴之所至,随意而为?我觉得王昌龄此诗不会随意而为,可能是行吟。唐代很多诗人写景叙事的诗,都是在游历中创作的,比如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;也有在旅途中创作的,比如杜甫的《三吏三别》。尽管写诗的心境和内容不同,有一点是相同的,那就是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。
王昌龄从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被任命为江宁丞,到天宝七年(748年),离开,前后有八年。期间因事获罪,谪赴岭南一年,后又回到江宁丞任上。这一时期,王昌龄结交了李白、孟浩然、岑参、辛渐、王维等诗人,有诗唱和,很可能他们有一起游历的经历。
游历是唐代诗人的一大特点,王昌龄当然也不会例外,他早年去塞外,虽然路途遥远行程艰辛,仍然以豪迈的心态从容游历,后来在江宁为官八年,必定也会多次游历江南,很可能到过杭州,还可能泛舟钱塘江。
我以为,《浣纱女》是王昌龄在钱塘江边看到江南女子在江边浣纱的即兴之作:一群比鲜花还要斑斓的女子在江水中浣洗着轻纱,她们的身影和笑语衬着碧绿的江水,简直就是一幅美好生活的图画,诗人发自内心赞美她们。然而诗人毕竟是有思想的,他联想到钱塘江的历史,联想到王朝兴衰给老百姓带来的命运变化,不免发出“吴王在时不得出,今日公然来浣纱”的感慨。
新的问题来了,王昌龄在钱塘江边哪个地方看到女子浣纱?我以为,可能是在西兴。西兴古镇在钱塘江南岸,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,时称固陵,六朝时称西陵,吴越王钱镠嫌“陵”字不吉利,把西陵改为西兴,一直沿用至今。西兴古镇还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,是南来北往的一个中转码头。王昌龄在杭州在钱塘江的游历免不了要乘船,乘船就免不了要去西兴上岸小息或中转,西兴附近的江面水流平稳,可以浣纱,王昌龄很可能在西兴古镇看到了钱塘江边女子浣纱。当然,这只是我的推测,不是考证。
顺便说几句西兴的“过塘行”。西兴是古代南来北往的一个中转码头,万商云集,士民络绎,非常繁华,出现了与此相配套的“过塘行”——专为过往客商转运货物提供物流中转办事,阿谁时期的西兴,随处可见过塘行,是西兴商业繁华的标识表记标帜。
现在西兴古镇建有“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”。
▼延伸阅读▼